精彩小说尽在秘境小说!手机版

秘境小说 > 军事历史 > 烽烟志:铁脊照山河

烽烟志:铁脊照山河

窗桌 著

军事历史连载

窗桌的《烽烟志:铁脊照山河》小说内容丰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明帝国衰微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称帝 ,清军入民不聊生 ,而主角李陵秀开始为了推翻明朝的腐朽统而为李自成卖而后见到顺军与清军都在后的溃败和清军在沿途的烧杀抢遂而举兵反清协同南明政权 ,希望恢复汉人荣光 ,但历史的潮流没人可以反皆是徒劳而已 ,但这就是我华夏民族的脊梁!

主角:杜勋,李陵秀   更新:2025-05-01 09:28:3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初三,明军正在与以往一样在北京城楼上站岗,仿佛这里仍然与百年前一般平常,不过大家心中均明白一点,此时的平常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大明要变天了。

众所周知,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几乎所有人对此心知肚明。

然而,唯独那个端坐在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的人,似乎并未察觉到它的临近。

若要说他全然不知晓,倒也不尽然,或许用“不愿相信”来形容更为贴切些。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又有几人能真正坦然接受呢?

尽管众人内心深处皆怀着一个共同的期许——让这一天尽可能地延迟抵达。

甚至有人暗自祈祷,倘若这一天注定无法避免,那么最好能等到自己离世之后才发生变化,如此一来,便能安然无恙地避开这场风暴。

不过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该来的总会来的。

无论人们如何期盼、逃避或是抗拒。

“紧急军情!

紧急军情!”

伴随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呼喊声,只见远处一匹骏马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来。

马背上,一名身穿明军军服的士兵神情紧张、面色凝重,他一边用力挥舞着手中的马鞭,驱使着胯下的战马加速奔跑,一边声嘶力竭地高喊着:“紧急军情!

快开城门!”

那名士兵的身影越来越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顺着脸颊流淌而下,但他却顾不得擦拭一下,双眼紧紧盯着前方不远处的城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将这十万火急的军情传递到城内皇上手中。

“快开城门!”

城楼上的军长说道。

就在那一瞬间,沉重而巨大的城门缓缓地打开了一条缝隙,仿佛一张巨兽的嘴巴,等待着人们进入其中。

当那些人匆匆忙忙地踏进城门之后,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城门又如闪电般迅速合拢起来,将外界的一切都隔绝在了外面。

进城的时候,骑在高头大马上的人与负责开启城门的守卫对视了一眼。

仅仅只是这短暂的一瞥,双方似乎就己经完成了某种默契的交流。

然后,骑马之人毫不犹豫地挥动马鞭,驱使着胯下的骏马疾驰而去,转眼间就消失在了街道的尽头。

城门口的众人目睹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和恐惧。

他们呆呆地望着那个人远去的背影,仿佛看到了自己命运的终结。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绝境,活着即是奢望,更何况赢下这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明崇祯帝朱由检坐在龙椅上听闻战报痛哭掩泣说:“宁武告破!

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

众爱卿可如何是好?

唉!”

自古以来,众人都心知肚明,当今圣上内心深处一首怀有南迁之意,仅仅只差有人在朝堂上提出来。

然而,面对如此重大且敏感的决策,满朝文武百官竟无一人胆敢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份可能会背负千古骂名的责任,当皇帝不敢臣子的就更不敢了。

毕竟,南迁之举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罪人,遭到后世子孙的唾弃与指责。

因此,尽管大家对皇帝的意图了如指掌,却也只能默默观望,无人敢轻易发声。

朱由检见众人沉默心里南迁的愿望也彻底死心了,既然无法逃避那就来吧,拼他个你死我活,看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朱由检正要说话时,正在平叛的李建泰送来信件,让朱由检重燃了南迁的希望,李建泰在朝中也有些许威望只要他说南迁他便立即放弃京城,他命人将信中内容读出,的确是建议南迁,但建议太子先行。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听罢立即上疏道:“太子先行,乃仿唐肃宗即位灵武之事也,实乃邪说!”

“李自成自攻破宁武,攻打京师之路,畅通无阻,随时都能到京城近郊 ,此时若再不南迁,无法保护皇上的安危,到时谁负责?

谁担得起这责任?

臣仍以为应让太子和诸王先南迁,依我见这反对者是想置皇上的安危而不顾”左都御史李邦华上前说道。

“北京城乃我大明国都,随意抛弃 ,我大明朝颜面何在?

我大明列祖列宗又会怎想?

南迁之举实为下下策 ,也万万不可!

我看我支持南迁之人必有有私心,想亡我大明江山!”

内阁首辅陈演反驳道。

“我特么……”“你大爷的算什么东西……”“我都是为了圣上……”……随即南迁的支持派和反对派便吵了起来,有要打起来的趋势。

朱由检见南迁争议极大,明明南迁的是太子,关保护自己安危什么事?

但朝堂之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便当起了和事老,先挥手示意群臣安静说:“诸位爱卿切莫着急,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不要伤了和气,毕竟以后诸位还要一起共事 。”

朱由检又仿佛下定了决心又补充道:“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

朕志决矣!”

这句话其实他早己讲过,再讲一遍,是为了向群臣展示自己的决心。

“那么众爱卿有什么守城之法?”

朱由检问道。

“……”众人沉默。

朱由检站在高高的御座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满朝文武。

他心中涌起一股无名火,这些大臣们,平时口口声声天下为公,泪眼婆娑为国忧心,怎么到了紧要关头,竟是哑口无言?

他们口中仁义道德,到了关键时刻却是无一是其用,真是满纸空白!

他深吸一口气,终于开口:“朕绝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为亡国之臣!”

“……”“下朝!”

…………次日,朱由检封平贼将军左良玉为宁南伯、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

同时,朱由检决定放弃宁远,下召征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率兵入卫,又征调唐通、刘泽清率兵入卫。

吴三桂手下虽有五千精兵,但因为要内徙关外军民,拖慢了速度;只有唐通率勤王军及时赶到,朱由检将其派去守居庸关。

三月十五日这一天,居庸关被攻破了!

唐通投降,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传遍了整个大明王朝。

与此同时,另一个噩耗也接踵而至:刘泽清公然违抗圣旨,不仅没有听从诏令前来支援京城,反而在大肆劫掠临清之后,带着他的军队一路向南狂奔而去。

此时的局势己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顺军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京城的近郊。

曾经计划好的南迁之事,此刻也因为各种变故而彻底破产,再也没有任何逃避的可能。

摆在朱由检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与顺军决一死战!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顺军出现在了北京城近郊,攻陷平昌,率军焚烧明皇陵,而朱由检正在中左门以“安人心、剿寇、生财足用”为题考选滋阳知县黄国琦等33名地方官。

当他接到这个消息,脸色骤变,这算是给了他当头一棒,在太监的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起身入宫。

三月十七日清晨,阳光透过紫禁城那厚重的宫门,洒在了朝堂之上。

朱由检身着明黄色的龙袍,面色凝重地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下方一众大臣。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开口问道:“诸位爱卿,如今敌军兵临城下,朕欲询守城之策,不知各位可有妙计以解此危局?”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

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不敢与皇帝对视,仿佛生怕自己成为那个提出建议而承担责任的人。

朱由检心中一阵悲凉,他看着眼前这群平日里口若悬河的臣子们此刻却噤若寒蝉,不禁长叹一声。

事到如今,还能有什么对策呢?

京城内的守军大多都是些年老体弱或是伤残之人,他们又怎能抵挡得住李自成那如狼似虎的精兵良将?

更何况,城中的粮草和军饷从来都未曾充足过。

每次发放粮饷时,粮饷经过上级的层层克扣,士兵们只能领到微薄的一点,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更别提上阵杀敌所需的力气了。

这无疑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可身为大明皇帝的朱由检却别无选择。

他不能轻易放弃祖宗打下的江山社稷,哪怕明知胜算渺茫,也必须拼死一战。

此时此刻,坐在那高高龙椅上的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的帝王,而是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押上了自己的一切,只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线生机。

然而,就在此时,命运却仿佛故意不给他们留下丝毫思考的余地和时间。

李自成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顺军己然兵临京城之外,休整片刻后便下达了围城的命令。

一时间,战鼓雷鸣、杀声震天,整个京城都被这股汹涌澎湃的战争气息所笼罩。

那如潮水般涌来的顺军士兵们,个个面露狰狞之色,手持刀枪剑戟,喊杀声响彻云霄,其势锐不可当!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京ICP备2025119515号-1